塑胶模具加工:颜色与光缺陷的识别方法及解决策略
来源: 大银 发布日期 2025-10-22 15:46:30
在
塑胶模具加工中,颜色不均(如色斑、色差)、光泽缺陷(如表面暗淡、局部无光泽)直接影响产品外观合格率。这类缺陷需先通过精准识别锁定根源,再针对性解决——以下从“缺陷识别”“原因拆解”“实操方案”三方面,梳理工厂可落地的处理逻辑:
一、先识缺陷:2种核心识别方法
1.视觉直观检测(基础手段)
在标准光源(D65模拟自然光)下,将塑件置于距离观察者30-50cm处,多角度观察:
颜色缺陷:对比色卡看是否存在“局部偏深/偏浅”(如ABS塑件整体白色但边缘泛黄)、“色斑”(点状或条状异色区域);
光泽缺陷:观察表面反光是否均匀,是否有“局部雾面”(如PC透明件某区域无光泽)、“划痕状暗纹”(模具残留导致的条状暗淡)。
2.工具辅助检测(精准验证)
对高要求塑件(如家电外壳、电子配件),需用专业工具量化:
色差仪:检测塑件与标准色卡的ΔE值(ΔE≤1.5为合格,超2.0即判定颜色缺陷);
光泽度仪:测量表面光泽度(如PP塑件标准光泽度60±5GU,低于50GU即判定光泽不足)。
二、再解根源:6大缺陷原因及对应方案
1.模具表面光洁度差(最常见原因)
缺陷表现:塑件表面整体暗淡、有细小划痕,光泽度低于标准值10-20GU;
原因:模腔生锈、残留塑料焦屑,或抛光不到位(粗糙度Ra>1.6μm);
方案:①每周用中性清洁剂(pH6-8)擦拭模腔,清除残留焦屑;②每月用400-800目金刚石砂纸抛光模腔,最终用抛光膏处理至Ra≤0.8μm(高光塑件需Ra≤0.2μm);③长期不用的模具涂防锈油,避免生锈。
2.铸造系统设计缺陷
缺陷表现:塑件浇口附近光泽差,或沿流道方向出现“条状暗淡带”;
原因:流道过细(熔体流动受阻,局部冷却过快)、冷料井容积不足(冷料进入型腔);
方案:①扩大流道直径(如PP塑件流道直径从4mm增至6mm),主流道、浇口用砂纸抛光至Ra≤1.0μm;②冷料井容积设为浇口容积的1.5-2倍,避免冷料进入型腔。
3.材料与模具温度过低
缺陷表现:塑件表面无光泽、颜色不均(如深色塑件局部偏浅),厚壁件易出现“分层暗纹”;
原因:熔体温度不足(流动性差,无法贴合模腔高光面)、模具温度低(塑件快速冷却,表面未定型);
方案:①按材料调整熔体温度(PP设180-220℃,ABS设220-260℃),用热电偶实时监测;②模具温度低时,在浇口附近加装加热圈(功率500W),或用模温机将模具温度提升至40-60℃(PP)、60-80℃(ABS)。
4.加工压力与速度不足
缺陷表现:塑件致密性差,表面暗淡无光泽,边缘易出现“缺料暗边”;
原因:注射压力低(熔体无法充分填充模腔角落)、注射速度慢(局部冷却过快,未贴合模腔);
方案:①逐步提升注射压力(每次增加5MPa,最高不超过模具额定压力的80%),确保熔体充满模腔;②注射速度从30mm/s提升至50-60mm/s(薄壁件可至80mm/s),同时延长保压时间(1-2秒),增强塑件致密性。
5.塑料塑化不充分
缺陷表现:塑件表面有“云雾状暗斑”,颜色不均(如着色塑件局部色浅);
原因:加热圈损坏(局部温度低)、螺杆转速慢(塑化时间不足),导致熔体未完全融合;
方案:①检查加热圈,更换损坏部件,确保料筒各段温度均匀(温差≤5℃);②提升螺杆转速(从50r/min增至80-100r/min),延长塑化时间(增加2-3秒),同时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材料降解(如PVC温度超200℃易泛黄)。
6.劣质材料或着色剂
缺陷表现:塑件颜色偏差大(ΔE>2.5),表面易出现“异色点”,光泽度不稳定;
原因:再生料比例过高(超30%易导致颜色不均)、着色剂受潮(含水分,成型后出现白斑)或纯度低(含杂质);
方案:①再生料比例控制在20%以内,且需与新料充分混合(搅拌5-8分钟);②着色剂使用前在80℃烘箱烘干2-3小时,去除水分;③用色差仪抽检每批次材料,确保着色剂纯度符合标准(如色粉含量≥95%)。
三、预防核心:加工前3项检查
开机前检查模腔光洁度(用手触摸无粗糙感,或用光泽度仪预检测);
试模时用色差仪、光泽度仪记录参数,建立“合格参数库”(如熔体温度、注射压力);
每批次材料先做小批量试产(10-20模),检测无缺陷再批量生产,避免大规模报废。
大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产品研发设计、制造与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,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制造商。公司成立于1989年,专精于开模、注塑、后加工及电子组装等相关制程。除代工服务外并研发自有产品可供客户直接贴牌定制生产,拥有50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,30年模具开发经验,50多位研发人员,100多台注塑机。